易教网
【成长】有一种教养叫做“好奇而不问”

【成长】有一种教养叫做“好奇而不问”

更新时间:2016-07-06

公司组织了一次大聚餐。平时跨部门的同事鲜有机会这样聚在一起。等菜时,一群人热热闹闹聊各种话题。突然,陈姐大着嗓门问坐在她对面的小王:“听说你还没有男朋友?有没有去相亲试试?”

 

小王低下头,呐呐地答:“还没遇到合适的。”

 

熟悉小王的人都知道,她年纪不小了,内心有点恨嫁,相亲频次也很高。但截至目前,她还没遇到对的那个人。

 

小王个子不高,有点胖,皮肤较黑,五官端正但是没什么特点。在看颜值看家世的相亲里,她显然不占优势。刚开始相亲,她偶尔还跟大家分享趣事。可迟迟遇不到合适的人,就变成她避而不谈的一块心病。

 

陈姐突然一问,像揭开了她心头贴着的创可贴,伤口一下子赤裸裸地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众人一下子安静了。那些“年纪还小不着急”“你这么优秀怕什么”“眼光别放太高”等冠冕堂皇的安慰显然不符合小王,说出来反而虚伪。

 

众人的静默中,一位姐姐打圆场:“陈姐手头有合适的小伙子介绍给小王?”

 

陈姐回答:“哦,没有。就是好奇,关心下一代,随口问问。小王可得抓紧了。”

 

现场气氛更尴尬了。接下来的时间,小王一直都郁郁寡欢。陈姐的好奇就像一把利器,不经意间戳痛了小王。

 

我们经常打着诸如此类关心别人的旗帜,窥视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与众不同”。然而很多时候,好奇有超出想象的杀伤力。

 

别人身上那些并非亮丽的“特别”,通常有一个不那么美好的故事,是别人心里的不安。他们自己并非不知,也一定花了很长时间去压抑,去说服自己看淡。我们一个脱口而出的好奇,就轻易打败了别人花很多心力铸就的堡垒。

 

看着小王郁郁寡欢的脸,我突然很想念苏菲。这个渐渐长大的异国姑娘,会不会和以前一样,依然接收着来自好奇的伤害。

 

读书时,周末我给苏菲做中文家教。天气好的时候,我带她到户外走动,在大自然和娱乐中提升她的中文水平。

 

苏菲长得很漂亮,大大的褐色眼睛,一头金黄色长卷发,阳光下发出金灿灿的光。走在路上,她总会吸引很多中国人的目光。头发漂亮到近乎完美,这让很多人好奇到底是不是纯天然的。有些人走近,会出其不意地抓起苏菲的头发一探究竟。我都礼貌地阻止。

 

苏菲对于这些好奇的人,经常流露出无奈,偶尔也会生气地嚷嚷,让这些人不要碰她的头发。这些好奇对于苏菲而言,虽然困扰,但不至于成为伤害。然而她所住的别墅区的邻居们,对她和她家庭的好奇不止于此。最让苏菲难堪的问题是:那个年纪有点大的男人是爸爸还是爷爷?

 

苏菲的妈妈缇娜曾经是模特,高大漂亮,穿着时尚。她的爸爸汤姆是传教士,比缇娜大三十岁。两人在汤姆的传道布经中相识相知,后来缇娜退出模特界,两人步入婚姻殿堂。苏菲出生时,汤姆已经六十岁。

 

从外形看,苏菲的爸妈确实并不般配。一个风姿绰约,一个矮胖苍老。对于他们而言,这是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然而对于苏菲而言,身边的人直白的好奇成为一把利剑。它有一个潜在的打开方式,强调自己的吃惊:他那么苍老,苏菲才七八岁,他怎么会是爸爸呢?

 

小小年纪的苏菲,轻易接收到了这种深层次的信号。很多时候别人问这个问题,她装作没听到,嬉闹着跑开。更多时候,她的眼睛里有说不出的忧伤。

 

有一次爸爸感冒很严重,很久都没有好转,很虚弱,不像往日那般和苏菲一起疯癫。苏菲无比担忧地问我:“老师,我爸爸是不是快死了?我好想快快长大。他还没看到我结婚。”

 

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心疼。她只是个七八岁的孩子而已,虽说外国小孩比中国小孩早熟,但这样一眼看到生死的早熟也不多见。

 

大多时候,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天真烂漫,可私底下,她有着不同于别的孩子的敏感,表面的活泼可爱,是她用了很多自我安慰和鼓励才换来的。别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好奇,只是简单一句话,就会使她内心的堡垒崩塌。而那些把这个问题从她心里挖起来的人,得到或没得到答案,都不过是转身就忘的无关紧要。

 

诚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时借助你来我往的好奇。无关痛痒的好奇,会加深彼此的了解,增加谈话的趣味,建立起愉快的互动。

 

比如昨天午餐,坐在我对面的姑娘不喜欢吃胡萝卜。我们一起吃面,她忘记交代不要放胡萝卜丝。面上来的时候,她把胡萝卜丝贴在碗沿上,看起来滑稽可爱。

 

一看,这背后就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果不其然,她小时候,妈妈拼命给她榨胡萝卜汁喝,导致她长大闻到胡萝卜的味道就没了胃口。

 

闲暇之际,让他人分享表象背后诸如此类有趣的故事,无伤大雅。然而有些事情,一眼看过去就有明摆着的尴尬或忧伤的故事,那就不要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这是家教良好的体现。

 

比如,问一个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为什么总看不到父母来接他放学。比如,问一个天生小儿麻痹的孩子,为什么她走路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好奇,一出口就是伤害。

 

有时询问不代表关心,即使你打着友好的旗帜。不问,才是真正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