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4
在孩子开小差拖拉磨蹭的时候,让他们亲身体验到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一个良好的改变的方法。比如,早上孩子起床拖拖拉拉的,父母提醒了也没有用,那就让孩子去,让他们自己体验上学迟到的后果。当孩子因为迟到而受到老师的批评时,他们会意识到拖拉磨蹭的坏处,几次之后,孩子自然会加快行动的速度。
让孩子自己“估算”做事情所需的时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洗脸刷牙、吃饭、写作业等。父母常常会问孩子回家后是否已经完成作业,孩子心不在焉地答应了一声,结果一个半小时过去了他们还没有动笔写。可以先帮助孩子“估算每项作业”的时间,将放学回家到睡觉前的时间段都算进去,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了。刚开始时,孩子可能会估算不准确,家长可以帮助记录,看看实际需要多少时间来进行调整。
对于孩子来说,不请自来的帮助只是干扰。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慢慢的,会忍不住催促,帮忙甚至包办。但是当孩子遇到我们无法忍受的事情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最好的办法是忍,如果实在忍不了,那就咬咬牙、跺跺脚再忍吧。父母只需要告诉孩子自己会怎么做,至于孩子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有时候,孩子并不是有意慢慢吞吞,而是因为缺乏训练,能力发展不均衡。父母可能高估了孩子的能力,觉得他们应该做得更快。比如说穿衣服、刷牙等日常事务,父母没有教给孩子提高效率的方法,盲目地催促反而会让他们更心急、更茫然。
小时候,父母可能会为孩子做每件事情,觉得孩子还小,需要帮助。但是长时间下去,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遇到事情就会拖延,养成不愿意主动行动的习惯。这种拖拉磨蹭往往正是因为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