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10大误区有哪些?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12-05】教育中的十大误区
误区一:特殊才能会在婴幼儿时期表现出来
许多父母误以为,如果孩子有特殊才能,一定会在小时候就表现出来。然而,研究表明,许多天生具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并没有明显的特殊表现。他们的才能往往是在后来的青年时期或壮年时期才得以展露出来,通常是在学校或社会环境中的某种机会下被发现。
误区二:惩罚会强化孩子的行为
很多父母习惯用惩罚或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遵守规矩。然而,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惩罚只会强化孩子的愤怒意识和攻击性,而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肉体惩罚在最初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长期来看,这种方法不但无效,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误区三: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就聪明
很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聪明。然而,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婴幼儿时期的各种活动与他们长大后的各方面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微乎其微。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不一定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智力水平。
误区四:迅速回应孩子的要求会导致纵容
一些父母总是迅速回应孩子的各种要求,而另一些父母则相反,他们认为过快地回应孩子的要求会导致纵容。然而,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那些在婴幼儿时期得到回应的孩子并没有变坏,相反,他们长大后变得更独立、更善于与人相处。而那些经常被忽视的孩子则往往变得古板、暴躁和内向。
误区五: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马上建立
许多人认为,婴儿一出生就应该马上与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过分急切或突发式的爱抚行为可能给婴儿带来惊吓和不安。最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是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亲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
误区六:父母亲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幼儿
许多父母认为,当着婴幼儿面争吵不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或情绪。然而,研究发现,父母冲突会让8个月至2岁的孩子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则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的争吵行为,行为举止变得粗野。
误区七:独生子女不善于与人交往
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往往比非独生子女更温馨、顺利和自信,因此他们往往具有更强烈的与周围小朋友交往和玩耍的意识。他们长大后在工作、婚姻和家庭方面也更成功或更出色。然而,在一定程度上,独生子女长大后确实有对社会缺乏热情的一面。
误区八:婴幼儿需要大量的刺激
现在的婴幼儿每天接受的外部刺激比以前多得多,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需要大量的刺激。然而,实际上,现在的婴幼儿每天接受的刺激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生理极限,过多的刺激反而会抑制他们的智力发育。
误区九:早年遭受创伤的孩子智力发育会受影响
被人收养的孩子早年的不幸经历并不会对他们的智力发育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这些经历反而会激发他们追求成功的愿望,成为他们顽强意志力的源泉。即使是在可怕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到了6、7岁的时候也能恢复正常的智力水平。
误区十:孩子哭的时候离开会导致情绪失衡
孩子偶尔哭闹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和调节行为,年轻的父母大可不必每次都为孩子的哭闹而惊慌失措。孩子们的情绪失衡并不是因为父母离开,而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适当的情绪表达和处理方式。父母应该学会正确引导孩子处理情绪,而不是过度干预。